过节的风俗
祭灶和过年,是童年印象里比较重要的两个节日。祭灶那天可以吃到一点点“祭灶糖”。那本来是给灶王爷的贡品,黏住他的嘴好让他到了上天多报喜、少报忧。印象里灶台上方一年四季都贴着灶王爷的像,是个白胖的官爷,甚至看上去像个大胖小子。烟熏火燎的,到了祭灶这天,旧画大都黑乎乎看不清楚了。旧像一定得在腊月廿三晚上烧掉,送灶王爷上天,再把新的贴上去。烧前一定得磕头。我们小孩子如果在旁边,也会被大人拉去一起磕。
除夕那天,需要做的事情很多。印象中都是大爷做,像撒芝麻杆、放顶门棍啥的。旧时农村睡得早,等家里所有人都睡了,大爷会放3 个大炮仗,这一年就算圆满了。初一早上,不许叫人起床。可我们这孩子憬(期待、盼望)年啊,都早早地起来。所有人都起床后,大爷会再放3 个大炮仗,新的一年就算开始了。婶子大娘们盛饺子必须是双数,也必须比家里实际人数多,以求人丁兴旺、好事成双。年轻人碗里的饺子可以多一些,但年长的长辈一次也就是三四个的样子,吃完了再盛。这样,回头晚辈来拜年,问起来吃了几碗饺子啊,就可以“如实”回答“吃了好几碗!”
家里人再多、饺子再少也不能吃完,锅里箅子上得放个碗,碗里留几个饺子,边上放几个馍,叫“七天不空锅”。家里先祖的牌位都在爷爷家,每年大爷他们弟兄们都要凑一份贡给爷爷送去、摆上。一到过年,爷爷也都起得特别早。我们小孩先等着大人们拜过年,再手拉手去给爷爷磕头。一进院门,就能看见爷爷在堂屋的椅子上坐着,桌前早就铺好席子和红毡布,桌上的压岁钱也排好放那儿了。过年时做好多事都强调时辰。像门神和对联,必须在年三十午时之前贴好;初一早晨不出太阳不能倒尿壶;三十晚上撒的麻杆必须过了初一午时才能收等等。
其他节日,像五月五端午和八月十五也都过,只是不像年下这么隆重。我们老家端午吃炸糖糕和面泡子。等母亲过来后,我才吃到她做的粽子。不是用荷叶包起来的,是把高粱黍黍去皮蒸,黏黏的,很好吃。八月十五,也都是各家拿出些好吃的给爷爷进贡,一家人在他家院子里“圆月”。小时候的天真蓝,那个星星啊,一个挨着一个,密密麻麻。月亮也感觉比现在要大很多。小时候月饼很少,大都是月饼不够火烧凑。那时候亲戚之间怎么送月饼?切半个,甚至一个月饼切4 份,再相互送。质量肯定没现在这么好、这么多花样,有的都不熟。母亲经常要放到锅里煎煎再给我们吃。好像八月十五也要放火鞭,等人齐了由大爷放。
评论